药学院建院于2006年,现有药学、中药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中药制药、化妆品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学院与东莞理工学院积极探索医工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学科交叉型人才。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首批联合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应用化学”(学生毕业授予理学和工学双学士学位)。并于2023年首届招生,实现了“一次录取,读两个大学;学一个专业,获两个学位”的复合型优质人才的培养计划。
学院药学专业开办于2004年,是广东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和重点专业,临床药学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药学学科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临床药理学挂靠临床医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设药学、化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中药学五个系和一个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化学与药学、药物制剂与生药学、中药学、仪器分析四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药物制剂与制剂技术重点实验室、东莞市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疑难病证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海洋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中药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东莞市中药抗炎活性成分筛选与研究重点实验室五个重点实验室(市级);依托学校海洋医药研究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部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学校科技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2020年,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3年,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院建院以来,立足广东,着眼环北部湾中心城市(湛江)、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区位特色,辐射华南,面向全国。人才培养以“人民满意”为宗旨,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践行“懂药懂医、中西融通、善和有为”的院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院有专任教师119人,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4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70.1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0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78.43%。学院有国家杰青和广东省杰青各1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5人。近年来,承担各级课题2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省部级、厅局级项目136项。发表研究论文932篇,其中SCI论文500篇,总影响因子1317.536。申报专利73项,授权19项,转让2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20余部。主持各级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药理学和有机化学是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刘建强教授同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20年度全球2%顶尖科学家影响力排行榜”;周志昆教授团队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近三年,2人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3人获得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2人获得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奖。
至今已培养本科生17届计8738人,累计考取研究生754人,研究生在校生390人,本科生2623人,在读学生共3013人。本科生在校期间,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96项,其中国家级84项、省级321项、校级439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98项。本科生发表或参与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 35篇,影响因子109.4;参与专利申报6项,已授权4项;国家及省“挑战杯”奖项5项等。2022年,本科生参与省生化技能大赛获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5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2023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获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百强项目;5支社会实践队伍获批2022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团队;2023年,学院4个社会实践团队获团省委授牌。
学院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等高校有本科生培养合作项目。先后与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大型综合医院、知名研究机构、药品检验所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就业合作关系。重点向药品及化妆品研发、生产、检验、流通及临床药学等领域培养创新型及实用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毕业生覆盖全省、辐射全国、涉足国外。目前,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本着开放、务实、创新、高效的人文精神,以“懂药懂医、中西融通、善和有为”为办学宗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专业素质好、实践技能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人民满意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