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科研>>正文
专家 “揭晓”中药复方制剂发展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名誉院长姚新生到我校做学术报告
2017-03-06 17:47 张淑莲 梁燕珊 李群芳 

3月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名誉院长姚新生应邀到我校作了题为《关于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国际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校科技处李国明处长主持。

姚新生院士

报告会在东莞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举行,同时在湛江校区综合楼第二会议室同步视频直播。我校刘新光副校长、科技处李国明处长、彭浩晟副处长,广东广发制药有限公司科协秘书长、制药工程师安天祥先生,药学院李宝红院长、冯明英书记、鲁澄宇副院长、丁喜生副书记以及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会场座无虚席,更有不少同学站在后方旁听报告。

我校刘新光副校长在致辞

我校科技处李国明处长在主持

刘新光副校长致欢迎词,并从学校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机构设置、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学校情况。

报告中,姚院士首先从传统中药方剂出发,结合中国中药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展过程,详细阐述了进行创新药物研究的迫切性、国际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中药复方制剂作用凸显

中药有用吗?医圣张仲景开创的中药方剂,是传统中医用药治病的主要手段,传承至今已千百余年。方剂最早出现在后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著作中,俗称“经典方”,也叫“祖方”。姚新生院士说,犹如食材到菜肴,再到食文化一样,从中药材到方剂,乃至中药复方制剂,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沉淀,综合考虑了“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他渠道也可窥见中药的作用。近年来日本销售最好的汉方药物,多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典复方制剂。而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目前,2015年颁也已出版)、实际用于疾病防治的药品中,中药成方制剂达到1033种,也多为中药复方制剂就是个证明。

姚院士介绍,中国千百年传统医疗实践证明中药产品的功效及安全性集中体现在整合后的中药方剂中。传统中医在看病时讲究辩证施治,处方、用药因人、因病及病程进展而异,通过巧妙搭配和加工制作,希望发挥祖方药材之间的相辅相加和相乘作用,或者相反。相佐和相克作用,以利克服药材。

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学特别适合治疗下列疑难病症:各种慢性疾病、老年性、退性疾病等。据透露,日本官方也承认东亚地区的三个传统医学流派均来源于古代中国,东亚有三个地方:中国、韩国、日本。日本汉方采用汉方药的存在感越来越高。姚院士引用的日经新闻报道显示,日本对于不定愁诉、更年期障碍、自律神经失调症等疾病,采用汉方药治疗占到52.7%。

中药复方制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四道坎”

姚院士分析了世界独有、我们引以为豪且在实际防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中药复方制剂至今未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深层原因为:一、中西方对药品的理念不同,中药虽被证明对很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却很难达到西方医学主流社会对“现代药物”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要求;二、传统中药产品功效及安全性评价缺乏按照现代循证医学原则提供的临床试验依据;三、现行质量监控标准与方法仍难确保中药复方制剂产品能达到功效及安全保障有普遍适用性;四、对中药产品防治疾病的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研究,未能充分阐明其科学内涵。

当下复方制剂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姚院士也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疾病认知深入和回归自然意识的觉醒,东西方在药品理念中“对话困难”的情况已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2012年,美国FDA相继批准了首个外用、内服混合物植物药。这为传统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非常重视药品的研发工作,已将“自主创新药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而中国五千年积累下来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有很多是值得挖掘研究的宝藏。姚新生呼吁国内相关主管部门、科研人员、机构、企业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姚院士的报告内容深刻,案例生动,讲解详细,语言幽默风趣,令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师生纷纷在药学科普交流Q群自发组织专家讲座听后感,言真意切,再次激发了药学人的中医药创新自信和专业使命。“我们要努力推广中药走出国门,我们有信心做出中国的“清肺汤”、“中医药是博大精深的瑰宝,势在必行,但任重道远,不容置疑!中药要走出国门,但首要的是为国内广大民众做好服务,积累经验,提升竞争意识,要努力继承发掘遗产,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文/ 张淑莲 梁燕珊 李群芳 图/陈伟钢)

讲座互动环节剪影

讲座现场剪影

合影留念

关闭窗口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西区新城大道1号广东医科大学计算机楼5楼

邮政编码:523808   联系电话: 0769-22896557    Email:yxy503@gdmu.edu.cn

Copyright© 2015 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