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刘建强教授课题组再传捷报:该团队11名2025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8人成功“上岸”,升学率高达72.7%。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课题组历经十年探索实践的“三早育人”培养体系——通过“早进实验室、早参与科研、早系统培养”的递进式培养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将科研创新能力与升学竞争力有机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导师制赋能,科研新秀“破茧成蝶”
刘建强教授团队自2015年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的个性化指导、系统性的实验技能培训以及科研思维专题研讨,助力学生完成从文献研读到论文撰写的完整科研闭环,这种能力培养最终转化为升学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该团队2025届毕业生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等40余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学术赛事中屡获佳绩。
厚植科研沃土,打造创新育人“生态圈”
“科研育人并非拔苗助长,而是构建可持续的成长生态。”刘建强教授介绍道,团队采用“阶梯式”培养路径,建立跨年级科研梯队,形成了“以老带新、持续传承”的科研育人机制。通过实施实验室轮值制度、科研项目责任制等举措,本科生人均实验室学习时长超过800小时,80%的毕业生具备了独立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为后续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系统的科研训练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已被深圳大学录取的团队成员黄杰锋同学表示,课题组的科研经历使其在复试环节脱颖而出。
十年耕耘,刘建强教授团队已培养出150余名本科毕业生,其中120余名同学进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刘建强教授表示,团队将始终坚守育人初心,持续推进“科研育人”改革,让每个求知火种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燃烧轨迹。在这场师生共执火炬的求索远征中,那些在实验室里破茧的思维触角,在文献中淬炼的学术嗅觉,终将在未来时空里,如春芽破土,似星火燎原。(文、图/潘莹 审核/李宝红)
